日本发生8.9级地震,海啸警报发布

3月11日下午2点46分,日本近海发生了8.9级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为8.9级,日本气象厅称是8.4级),震源深度24.4公里,震中距离仙台130公里,距离东京373公里。大地震后又发生了六次震级在6级以上的余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有7.1级。这次大地震是自1995年阪神大地震以来日本发生最严重的地震。气象厅已经向周边沿海地区发出海啸警报,包括日本沿海,俄罗斯, 马库斯群岛, 马里亚纳群岛, 夏威夷群岛, 关岛,台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共同社报道称,宫城县女川核电站自动停止运行,仙台市发生大规模停电,市内多处发生燃气泄漏,仙台机场全部航班停止起降。海啸已经席卷了最近的宫城、仙台。NHK直播(另一地址)。
日本地震已造成90多人死亡
新华网快讯: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11日晚报道,日本东北部海域当天发生的里氏8.8级地震已造成90多人死亡。

日本宫城县核电厂发生火情 4座核电站安全关闭

据法新社最新消息称,日本宫城县女川核电厂发电机组在地震后发生火情,目前现场的具体状况尚不清楚。
另据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收到国际地震安全中心有关日本东海岸强震的报告。该机构表示,日本邻近地震中心地区的4座核电站均已“安全关闭”,目前他们正与日本相关部门就进一步的细节问题进行确认。
当地时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近海发生里氏8.9级特大地震。截至发稿时,地震已造成26人死亡,30人失踪。

日本地震引发10米高海啸 将影响我国沿海地区

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海啸蓝色警报

据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测定,2011年03月11日13时46分(北京时间),日本本州东部海域(38.2°N, 142.5°E)发生8.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国家海洋预报台预计,海啸波将于11日17时30分前后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波高为50到 100厘米;于21时前后到达浙江、福建沿海,波高为30到60厘米左右;于22时前后到达广东东部沿海,波高为40厘米以内;于12日凌晨2时前后到达江苏、上海沿海,波高为30厘米左右。由于海啸最大波高已达到50-100厘米的警报标准,国家海洋预报台根据《海啸灾害应急预案》,发布海啸蓝色警报。

中国地震局:日本大地震不会明显影响中国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任沁沁罗沙)中国地震局权威人士11日14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表示,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发生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的里氏8.6级地震,北京小部分区域有震感,但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不过,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将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

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20公里。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

该权威人士表示,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日本东北部,距离中国大陆比较近,且中国大陆架性质决定了在这段距离中有一片相对较浅的海域,所以对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但应该注意环太平洋地区由此引发的海啸。

此次地震震级的测定,美国一开始发布的是里氏7.9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是8.6级。该权威人士表示,中国习惯使用面波震级,而美国往往较多地使用体波震级或矩震级,这是关注地震波不同方面得出的不同数据,在物理上能够解释。中国距离日本距离较近,他认为测量数据应该更接近于准确。

随后美国地质勘探局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从里氏7.9级修正为里氏8.8级。

日本地震引发海啸波22时抵粤闽浙 明抵苏沪

据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消息,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将于11日夜22时前后抵达粤东、福建、浙江沿海,12日凌晨抵达江苏上海,但不会带来灾害性影响。

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预报室主任白毅平说,到达粤东沿海的海啸波波高为0.4米以内,到达浙江、福建沿海地区的海啸波波高为0.3至0.6米,而到达江苏、上海地区的海啸波仅为0.3米左右。

“最低级别的蓝色海啸警报标准是波高达到50厘米以上,到达我国沿海地区的波高其实很小,而且现在处于天文低潮位,一般不会造成灾害。此前我们发布了海啸蓝色警报,主要是针对台湾东部沿海,那里的波高为0.5米至1米。”白毅平说。

据南海预报中心介绍,据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测定,北京时间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东部海域发生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最新监测结果显示,地震已经在震源附近引发了区域海啸,日本多地受灾。

目前,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已发布了四份海啸警报。编号为21401的海啸浮标(42.6°N,152.6°E)于北京时间14时43分测得0.67米的海啸波,波周期为40分钟。编号为21413的海啸浮标(30.5°N,152.1°E)于北京时间14时59分测得0.76米的海啸波,波周期为32分钟。编号为21418的海啸浮标(38.7°N,148.7°E)于北京时间14时19分测得1.08米的海啸波。北海道花前站于北京时间14时57分测得 2.79米的海啸波,波周期为76分钟。这些浮标都在日本海域附近。

板块运动导致日本地震频发

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六大板块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几大板块主要包括:

欧亚板块:北大西洋东半部、欧洲及亚洲 (印度除外);

非洲板块:非洲、南大西洋东半部及印度洋西侧;

印澳板块:印度、澳洲、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块: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国南加州海岸地区);

纳斯卡板块:紧临南美洲的太平洋东侧;

北美板块: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

南美板块: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极板块:南极洲与南大洋。

此外还有至少二十个小板块,如阿拉伯板块、科克斯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等。

板块之间移动的速度虽然非常缓慢,但经过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当两个大板块相互靠拢并发生碰撞时,就会在碰撞合拢的地方挤压出高大险峻的山脉,比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板块边界地质结构不稳定,易引发火山地震,又被称作地震带。

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其它如张裂、岩浆上升、热流增高、大规模的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线上。这些边界线往往呈有规律的带状,因此又叫做地震带。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边缘,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 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环太平洋地震带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几乎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导致日本地震多发

从板块构造来看,日本正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方,这种地质剧烈变动的地区极易发生地震。日本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高达1000余次。本世纪以来,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已超过50次。其中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摧毁了东京房屋的73%,横滨建筑物的96%,死亡人数达14万,使人们至今谈起仍为之色变。1993~1995年,日本先后发生6次里氏7级以上大地震。1993年1月15日北海道的钏路市发生7.5级地震;同年7月12日北海道奥尻岛发生7.8级地震;1994年10月4日和9日北海道的钏路市又先后发生7.9级和7.3级地震;同年12月28日本州岛北部青森县附近海域发生7.5级地震;1995年1月17日阪神地区的7.2级地震等。因而,日本当之无愧地享有“火山地震国”的称号。

海啸科普:并非所有地震都会引起海啸

海啸由一系列海浪组成,持续时长数小时

海啸是由一系列海浪组成的,从海啸的第一个浪头到达岸边到整个海啸结束,持续时间能够达到好几个小时。呼啸而来的海浪高达9米,特大海啸发生时,海浪甚至高达30多米,就像一堵“水墙”。海啸的波长通常超过100公里,而海啸运动的时速也高达数百公里,海啸的能量同样也是惊人的,重达数吨的岩石混杂着船只、废墟等等会随着海浪的运动向内陆前进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途地势低洼的地区都将被淹没。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成因:地震、海底崩塌和天体影响

海啸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地震、海底山崩塌方和宇宙天体的影响。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通常,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当地震在深海海底或者海洋附近发生时,地壳运动造成海底板块变形,板块之间出现滑移,这造成海水大量的逆流,并引发海水开始大规模的运动,形成海啸。

海底山崩塌方则是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所引发,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积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海水的运动,从而引发海啸。而因宇宙天体的影响而诱发海啸的情况则最不常见,通常陨石坠落海洋中会激起波浪,当陨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会引发海啸。

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低,则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而在发生海啸时,岸边的人们要尽快从地势低洼的地区转移到地势高的区域。而正在海上航行的船只此时绝不能返回港口,而是应该将船驶向深海区域。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地震不一定都会引起海啸

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背景资料:近年来全球因地震引发的重大海啸

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并引发重大海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其中主要包括:

2001年6月,秘鲁南部发生里氏8.4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至少78人死亡,经济损失约3亿美元.。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激起的海潮最高超过30米,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几个国家,造成约23万人死亡或失踪,经济损失超过100亿美元。

2006年7月17日,印尼爪哇岛西南海域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沿岸部分地区海啸,造成668人死亡,1438人受伤,287人失踪,约7.4万人无家可归。

2007年1月13日,千岛群岛附近太平洋西北海域发生里氏8.3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至少50多人死亡,数千人失去家园。

2007年4月2日,南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形成5米高的巨浪。地震和海啸造成至少两个村落严重受灾,近20人死亡,多人失踪。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王暐

日本自卫队的救灾作业机制

救灾是自卫队的主要任务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火山活动频繁、经常受到台风侵袭的国家。除了不利的地理条件,日本国土狭窄、经济发达,人口非常稠密,所以日本是一个在传统上非常注重自然灾害预防的国家,这个传统也反映在其战后常备军事力量的建设当中。

1957年5月,日本政府公布《国防基本方针》,首次明确“防卫”、“治安”、“海上警卫”、“防止侵犯领空”和“灾害救助”为自卫队的五大任务。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将“救灾”列为国家军事力量的主要任务。

冷战结束后,前苏联解体,主要军事威胁消失,日本国内开始重新评估国家安全政策。在这一时期,日本突然遭到两件接踵而来的大规模灾害。其一是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7.2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6000多人死伤;其二是1995年3月20日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恐怖袭击,造成12人死亡、5500多人受伤。在这两次灾害中,日本民众抱怨政府缺乏危机意识,舆论痛批自卫队救援怠慢。在阪神地震发生后,日本自卫队救援部队7个小时之后才进入救灾现场;而在东京地铁沙林毒气袭击案中,自卫队抢救地铁中毒民众,也因作业生疏而导致灾情扩大。

受这两起灾害影响,日本民众对自卫队参与灾害救援有了更高的期待。1999年日本防卫厅(已升格为防卫省)民意调查,87.2%民众认为自卫队存在的首要目的为救灾,其次35.5%认为国际贡献,19.1%认为保障国家安全。2003年日本《防卫白皮书》公布数据数据仍有高达71.8%民众认为救灾为首要目的,其次68.6%为确保国家安全,致力于国际贡献为35.3%。

自卫队加强灾害应对能力

为此,日本1996年在新版《防卫大纲》作出调整,重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其中包括紧急出动力量的建立,陆上自卫队指定一支约2700人的部队作救灾派遣应变部队,配备车辆约410辆、直升机约30架,可在接到命令后2个小时内出动。海上自卫队建立紧急出动机制,所有港内停泊的正常状态军舰可以在4个小时内出动。航空自卫队则在全国5个地区部署由军医、护士、急救士组成的机动卫生班,在大规模灾害时负责重伤员在空运过程中的护理。

在大规模灾害发生时,陆上自卫队则可以最多集中7万人前往灾区;海上自卫队可以派出60艘军舰、50架飞机;空中自卫队可以出动侦察机、救护机、运输机70架。

自卫队出动救灾决策机制

除了硬性救灾力量的设置外,日本政府还设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自卫队参与救灾决策机制。

1、申请派遣

其自卫队法第83条规定,是否派遣自卫队参与救灾,由都道府县知事进行判断、提出申请。在灾害发生或即将发生时,市町村长认为有必要采取紧急措施、但无法联络都道府县知事时,也可以直接将受灾情况通知防卫省长官或所指定的人员。

2、主动派遣

在灾害情况紧急时,防卫省长官也可以无须等待地方政府申请,直接派出救灾部队。

3、灾情搜集

为了更准确掌握灾情,日本自卫队积极参加地方公共团体所举办的防灾训练,在地方协力本部设置“国民保护灾害对策连络调整官”,负责与各地公共团体的联络。更进一步,在获得地方团体的申请下,自卫队推荐具有防灾等危机管理经验的退休自卫官到该团体任职。截止2009年4月底,日本在全国43都道府县、97市町村,共有167名退休自卫官,以此方式在地方公共团体的防灾相关部门任职。

此外,日本内阁会议还作出规定,当自卫队接到气象厅发出的5级地震通报时,并主动派遣飞机前往灾区搜集情报,并将该情报传达到首相官邸。

这两项措施实际上是将战争策略用于灾害救助,自卫队成为日本政府第二个灾害情报获取渠道,在地方政府受灾失效的时候,自卫队的军事侦察能力有助于中央政府更迅速地掌握灾情,以确保生命拯救的黄金72小时不被浪费。

自卫队的平时救灾准备

自卫队的救灾准备,除了上述的救灾军力设置方案外,还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

1、确定灾区集结地区

救灾部队需要灾区附近的公园和运动场等集结地区作为指挥所、住宿、停车、集结各种必要物资的活动据点。另外,由于发生灾害时车辆的活动非常有可能受到限制,因此为运送急救伤病患、物资、消防等,需要在灾区内或附近设置直升机停机坪。所以,为使直升机顺利执行,自卫队将避难场所与直升机停机坪作出明确区分,平时让当地居民知悉该场所。

2、建筑物的号码标示

飞机进行灾情搜集、人员及物资运输时,为使飞机从空中易于确认建筑物,自卫队也在各县厅、学校等防灾重要设施的屋顶上标示号码。

3、设立联络官待命处

自卫队在都道府县厅内设立与本部进行联络协调的活动设施。例如,执行连络协调业务的临时通信站、连络官的待命处、停车场等。

4、整备各种数据物资

自卫队将避难所、直升机起降场的位置记载于各防灾机关通用的防灾地图内。另外,准备可让直升机在空中灭火的器材,平日确保蓄水池的水源充足。

结语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救灾经验,日本自卫队平时即致力于救灾派遣整备工作,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作业与处置机制,这套机制是值得我们借鉴参考的。

这次8.9级特大地震引发的海啸目前对宫城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日本政府、自卫队目前处于紧张的救灾工作中,具体成效尚有待观察。但我们已经看到,在地震发生后的4个小时内,日本防卫省已将海上自卫队所有舰艇派往宫城县近海,以全力把握震灾情况。航空自卫队的F-15战斗机从石川县小松基地和北海道千岁基地出发前往灾区上空搜集灾情,陆上自卫队也派出了具视频传输功能的直升机。日本政府在1995年阪神地震后改进的这套自卫队救灾作业机制正在发挥作用。(黄治茂)(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

版权声明:可以任意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