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彙整: 2008 年 7 月

前Google工程师开发新搜索引擎“Cuil”

硅谷一家名不经传的小公司“Cuil”近日自称推出了互联网上最大的搜索引擎,其索引页面的数量比Google还要大三倍。这家公司的总裁Anna Patterson此前曾在Google工作,但是她在2006年离开了公司,并和她的丈夫和几位朋友共同创建了Cuil搜索引擎(Cuil发音为“酷”,源自于盖尔语,意为“知识”),她的丈夫Tom Costello此前帮助IBM构建了新型搜索引擎WebFountain,而另外另外工程师Russell Power和Louis Monier则是Google的TeraGoogle项目前工程师。
在界面上Cuil搜索引擎并没试图模仿Google,但是也不具备图片、视频搜索能力。但Cuil相信,通过其特有的识别方法和结果展示页面,它也能一枝独秀。Cuil的搜索结果页面提交就像是一本杂志的内容,而不只是内容的叠加。Cuil也承诺将不保留用户的搜索历史,以保证用户的隐私。

Cuil搜索引擎目前获得了3300万风险投资,他们宣称索引数量已经超过1200亿个网页,是Google的三倍左右。不过Google没有公开其索引页面的数量,所以Google的实际索引数量仍不得而知。Patterson表示,3年前Google索引的页面数量是82亿个页面。

在Cuil对外公开索引页面数量之后,Google上周五在官方博客中透露,他们索引的页面数量在1万亿左右。不过Google并不会把所有索引到的页面都放到搜索结果中,因为这样会削弱搜索结果质量

访问:cuil

谷歌中国内测音乐搜索

Google将推音乐搜索业务的传闻由来已久.这也是谷歌在全球范围内的首个MP3服务,谷歌MP3搜索业务已确定的一个商业模式是,与合作伙伴进行广告分成,这借鉴了谷歌中国其他业务的一些经验.目前,谷歌中国一个重要任务是继续加快合作伙伴的开拓,加大音乐资源的积累.

查看了Google.comrobots.txt ,其中增加了几行内容,这些行在之前是不没有的:

Disallow: /musica
Disallow: /musicad
Disallow: /musicas
Disallow: /musicl
Disallow: /musics
Disallow: /musicsearch
Disallow: /musicsp
Disallow: /musiclp

这也可以证明了Google可能的确要出音乐搜索了。但是具体什么时候正式开放就不知道了。

“谷歌MP3搜索将为用户提供最佳搜索结果,只提供一个结果,音乐质量很高,不会像其他搜索引擎一样让用户感到无从选择.”据消息人士透露,正版将是谷歌MP3搜索的主打招牌,但该服务是否对用户永久免费,以及是否会对音乐格式做一些加密,这些问题都有待揭晓.

搜狗推出卫星地图服务

据搜狐网报道,搜狗地图正式发布“搜狗卫星影像地图”服务。据了解,这是目前国内第一个应用了最新数据的卫星图片产品,首次发布21个城市的高清晰影像服务,其中涵盖全部七个奥运城市。

据搜狐网介绍,使用搜狗卫星影像地图无需下载,打开网页版搜狗地图即可自由切换。通过搜狗地图提供的卫星影像服务,使用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面上的建筑、 汽车、树木,甚至是道路上的标线,据知情人士介绍,“最高分辨率达到了0.5米/像素,已经是世界商用卫星图片服务的极限。”通过这项服务,网民甚至可以 轻易地分辨出地上的小汽车是二厢车还是三厢车,更可以快速寻找到自己家的屋顶。在搜狗卫星影像服务中,用户依然能够进行地图搜索的相关操作,诸如放大缩小 图像、对位置进行临时标注、测距、截图,还可以随时与传统地图切换,使用公交、自驾线路查询等基本功能轻松指引出行路线。

Google公布互联网最新索引数量:1,000,000,000,000个网页

连Google也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真的是很大很大的东西,到现在为止,他们已经索引了一兆(百万的平方)的网页数,数量比银河系的星体还多出一倍.
Google的索引在1998年开始工作,当时他们收集了2600万个页面,2000年就突破了10亿,到10年后的2008年,Google的数据库变成了全球最庞大的索引之一.

1,000,000,000,000个网页

1,000,000,000,000个网页

DNS漏洞攻击代码已经公布 危险迫在眉睫

Infoworld 报道,著名黑客HD Moore已经率先公布了可用代码.利用这段代码可以对DNS服务器进行投毒,将一条恶意纪录植入目标服务器,该服务器将随机发起域名查询,此时攻击者可以提供伪造的响应,将域名服务器中的纪录指向其特定站点.这个漏洞攻击可以默默的改变用户的升级服务下载恶意软件,IOActive研究者Dan Kaminsky很早发现漏洞并且无意中这周公布了漏洞使得开发出攻击代码.infoworld.com网站也提醒了这个攻击导致的网络钓鱼欺骗的问题.

通过这个网址http://metasploit.com/dev/trac/changeset/5579可以看到国外黑客发布的DNS漏洞攻击代码。

Google发布Knol

Google周三推出了Knol挑战维基百科,让用户写自己擅长的东西.
Knol产品经理塞德里克-杜邦表示:“我们深信,这种著述方法让读者相信这些内容.”Google从去年十二月开始对该产品进行测试.Knol的发布工具与博客页面的工具类似,但是Knol鼓励作者将内容缩减到一页,而不是按时间数序的很多页面.

杜邦说:“我们不希望最后的声音获胜,这对一个忙碌的专业人士是很困难的.”Google希望按照受欢迎程度排列,以便鼓励竞争.

与维基百科按话题区分不同,Knol的重点是个人用户或用户群.Knol不编辑信息.只要作者不批准,用户不能修改信息,也不能写新信息,用户可以通知Google内容是否客观.

Google与《纽约人》签约,让Knol的作者们都可以使用一个该杂志著名的漫画人物,作者们还能够在页面上做广告并获得收入分成.杜邦说:“我们希望Knols将填补网络上的一些空白.”

Knol

Google终于发布了knol,但是不知道这会不会像维基一样被河蟹呢?

.org域名将首先使用DNS安全扩展协议

基于目前互联网爆出的DNS漏洞问题,ICANN近日批准了一项符合公众利益的重要决定,.org域名将首先转移为使用DNS安全扩展(DNSSEC)协议的顶级域名.
DNS自身的缺陷最早被发现于1990年,但是一直没有相关的问题解决方法,最新的“cache投毒”方法据称可以有效伪造DNS信息,利用DNS缓存服务器来达到劫持网站的目的.
DNSSEC 发展于1997年1月,开发周期长达11年,DNS安全扩展(DNSSEC)协议创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原DNS协议中的漏洞,使之不再 容易遭受攻击。不过因为DNSSEC会产生额外的数据开销而得不到普及。根据早期的协定,如果要使用DNSSEC,必须将之覆盖整个互联网。而且,有关隐 私和法律方面的疑虑涌现出来,使之无法获得普及。

不过,.org域名实际上并不是最需要考虑到域名,但是鉴于一些国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顶级域名,这不是ICANN所能控制的,可以简单而 快速从 DNS转移到DNSSEC的顶级域名目前只有.org。不过如果ICANN可以控制全面的互联网访问权限,那么全部域名转移也不是不可能。至于ICANN 和美国政府是否可以值得信任,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从.org域名的转移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步伐缓慢,不过DNS将最终转移到DNSSEC上。

谷歌拟2亿美元收购Digg网站 谈判已近尾声

周二有消息称,谷歌将以2亿美元左右的价格收购Digg网站.
多处消息显示,在过去的6个星期中,谷歌再次与Digg展开了并购谈判.而且,目前谈判已接近尾声,预计交易规模在2亿美元左右.如果交易成功,Digg 将被融入到谷歌的新闻服务中.早在今年3月份就有消息称,谷歌有意并购Digg,但被Digg CEO杰伊·阿德尔森(Jay Adelson)否认.
目前,双方的谈判已接近尾声,有望在未来2至3周内达成交易,但不排除谈判破裂的可能性.

Digg的大部分营收来自3年前与微软达成的一笔交易,如果出售给谷歌,与微软的协议将被终止.Digg曾获得113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连线》:DNS 漏洞细节被泄露,攻击即将开始

尽管 Dan Kaminsky 努力掩盖他所发现的 DNS 严重漏洞的细节,Matasano 安全公司的一个员工还是在他的博客上泄露了这些资料,虽然文章被立即删除,但已经有人拿到了这些资料,并发表在别的地方。Kaminsky 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个紧急消息,赶快打补丁,别睡觉,使用 OpenDNS…

Kaminsky_by_quinn

HD Moore,Metasploit  的作者说,黑客们正在加紧制作攻击工具,今天的晚些时候会有攻击出现。本月初,IOActive 的 Kaminsky 公布了 DNS 系统的一个非常严重的漏洞,该漏洞会导致攻击者轻松地伪造任何网站,银行网站,Google,Gmail 以及其它 Web 邮件网站。

Kaminsky 是在同多个 DNS 系统商共同开发安全补丁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漏洞。Kaminsky 在记者会宣布了这个由多家厂商共同开发的 DNS 补丁,并呼吁 DNS 服务器所有者立即更新他们的系统。

但 Kaminsky 在宣布这个漏洞的时候,没有透露相关技术细节,以便 DNS 系统管理员知道其严重性,Kaminsky 承诺会在下月的 Las Vegas 黑帽安全大会上透露漏洞细节,在这之前,他给 DNS 系统管理员预留了一个月的时间升级系统。Kaminsky 同时恳求那些安全专家不要试图猜测漏洞的细节,但很多人将他的恳求当作一个挑战。

德国的安全专家 Halvar Flake 最先发表了漏洞细节,Kaminsky 曾被要求私下里公布细节,帮助那些系统管理员升级系统,同时,一些系统管理员以及安全专家指责 Kaminsky  是在拿那些过去的众所周知的 DNS 漏洞炒作。

Matasano 的创始人Thomas Ptacek  也曾置疑过 Kaminsky 的发现,然而当 Kaminsky  私下里向他透露过漏洞细节之后便不再出声。Ptacek 并没有参与漏洞细节的公布,但作为 Matasano 的创始人,他仍然发表了一个声明为这件事道歉

Kaminsky 发现的 DNS 漏洞会让黑客在 10 秒之内发起一个“缓存毒药攻击”,使 DNS 服务器将用户引导到恶意网站。Kaminsky 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 Bug,会影响到任何网站,Kaminsky 不打算向 Matasano 追究到底细节到底是如何泄露的,但呼吁人们立即升级 DNS 系统。

本文国际来源:http://blog.wired.com/27bstroke6/2008/07/details-of-dns.html
中文翻译:COMSHARP CMS

Google自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Google一向很少对外透露其数据中心的工作,但5月28日,Google伙伴Jeff Dean在Google I/O会议的听众前,轻轻撩起了Google公司基础设施的神秘面紗。

一方面,Google用的是一般的服务器、处理器、硬盘、软驱等等。另一方面,Dean似乎认为1800台服务器也是非常普通、不值得一提。而Google公司使用的软件,能在半秒之內回应700至1000台服务器的搜索請求,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Google从未透露他们究竟拥有多少台服务器,但Dean认为至少不下数十万台。Dean表示,每個机柜里存放了大约40台服务器。而根据某项估 计,Google目前在全球有36個数据中心,以每个中心有150个机柜计算, Google的服务器至少超过20万台,而实际数字还要比这大得多,且每天都在增加中。

不论真正的数字有多少,Google的成就也实在惊人,部分原因是他们推翻了电脑业的传统做法。当所有的超大型数据中心,如纽约股票交易所或航空公司的联合订位系统都是采用许多主流服务器和软件系统的时候,Google的数据中心绝大部分却是自身的技术建设而成。

有些制造和出售服务器的公司虽然不以为然,但Google显然相信自己的技术命运最好操纵在自己手中。Google搜索产品与使用者经验副总裁搜 Marissa Mayer在5月29日的演讲中提到,共同创办人Larry Page鼓励员工对“不可能的事情”保持一种健康的不敬。也就是说,别太相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要维持如此大规模的运作,Google必须对每一台机器都抱有一种随时可牺牲的态度,服务器制造商喜欢宣传他们的主机质量优越、具有高度承受故障或当机的能力,但Google仍然宁愿把钱投资在冗余软件系统上。

Dean表示:“我们的观点是,拥有两倍数量但比较不可靠的硬件,胜过数量一半但比较可靠的硬件。你必须为软件提供可靠保障,如果你有1万台主机在运作,每天一定会有一些意外。”

Dean说,每次新业务上线最能显示出硬件的脆弱。一般每个新业务上线的第一年,通常会发生1000次个别主机的故障、数千次硬盘故障;一次电力输送 问题,会导致500至1000太主机失效约6小时;20次机柜损坏,每次会造成40至80台主机下线;5次机柜摇晃,会导致一半的网络封包在传送过程中遗 失;整个业务至少一次重新上线,在两天之内的任何时间,影响5%到主机。整个业务中还有一半的几率会过热,可能导致5分钟内让几乎所有服务器当机,恢复则 需要花费1到2天地时间。

虽然Google用一般的硬件组装其服务器,却不用传统的封装,他们要求英特尔提供特制的主机板。Dean表示,Google目前在每40台服务器的机柜外,都包了一层外壳,这是Google自行开发的设计,而不是服务器厂商提供的外壳。

Dean表示,Google使用了几种服务器组装的方式,有些配备了很多硬盘,有点则数量比较少。还有一些大范围的差异,他说:“我们不同的数据中心都有一些差异,但数据中心内部不会。”

对于服务器本身,Google偏好使用多核心晶片。许多习惯追求运算速度的软件公司其实很难适应多核心的晶片,但Google沒有这种问题。他们在技术上早就必须适应横跨数万台电脑的结构,因此他们已经进入平行运算的世界。

Dean说:“我们真的很喜欢使用多核心主机。对我们而言,多核心主机就像很多相互连接、性能优越的小机器,对我们来说相对好用。”

虽然Google对搜索和其他服务都要求快速回应,其平行运算能在单一指令的执行相对较慢时产生快速回应的结果。这对于多核心处理器和多线程模式设计者是一大鼓励。Dean說:“单线程的表现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有很多平行化的问题。”

那么Google要如何处理这些一般的硬件问题呢?用软件。

Dean说明了Google软件的三个核心要素:GFS(Google档案系统)、BigTable和MapReduce演算法。虽然Google资助了许多有助于其开展的开放源代码的计划,这些仍然属于专有软件。

Dean表示,三者中级别最低的GFS几乎在所有主机中运作,负责储存资料。某些GFS的化身是“许多petabyte大小”的档案系统。目前有超过200个业务在执行GFS,其中许多都包含数千台主机。

GFS把一块储存的资料(通常是64MB),至少放在三台称为chunkserver的主机內;假如chunkserver发生故障,主服务器便负责吧资料备份到一个新的地方。Dean說:“至少在储存层级,主机故障完全由GFS系统处理。”

一窥Google数据中心自行定制的40台服务器机柜。基础建设大师Jeff Dean在Google I/O大会上展示了这张照片。

ZIP,一个没落天才的故事

新闻来源:citydog
ZIP,一个没落天才的故事,Phil Katz不愿意为一个压缩软件付钱,就索性自己写了一个更好的算法,然后无偿公开。2000年4月14日,他被发现死于一家汽车旅馆,年仅37岁,死时手中握着一个空酒瓶。他留下了zip算法,却没有留下一张像样的照片。 久违了的zip在你的脑海里还能占据多少空间?或许,你跟本就把它忘记了。 閱讀全文

杨致远终于屈服,同意33美元开卖

新闻来源:searchenginejournal.com
国外消息:雅虎公司现CEO杨致远给雅虎的股东们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声称雅虎将作价每股33美元卖给微软,这场拖延了近半年的交易终于有望画上句号。
其中最重要的一小节大意为:我们将把整个公司作价每股33美元(或以上)买给微软,如果微软愿意要的话。如果想看原文,请继续:

Dear Fellow Stockholder:

The recently-formed Carl Icahn-Microsoft alliance continues to make misleading statements about their plans for Yahoo!. Your Board of Directors believes strongly that the Icahn-Microsoft agenda -as presented to us jointly last week – will destroy stockholder value at Yahoo!, serving only their very narrow special interests, clearly not your interests.

Your Board continues to work to maximize value for you and is taking the following steps to do so:

– Moving forward with our strategic plan and strategies to lead in online advertising – with both search and display;

– Preparing to implement our recently signed commercial agreement with Google that will increase cash flow;

– Continuing to explore other ways to unlock value and return value to you such as unlocking the value of our Asia assets; and

– Remaining open to negotiating a value creating transaction (including with Microsoft) that provides real and certain value – not just the possibility of value.

In contrast, let’s review Carl Icahn’s brief involvement with the Company to date.

Carl Icahn bought his stock two months ago for an estimated average cost of less than $25 per share. He is well-known as a corporate agitator with a short-term approach to his investments. His short-term approach gives Mr. Icahn a strong incentive to strike any deal with Microsoft that enables him to recover his investment and get back his money quickly, even a deal that does not provide full and fair value to you. Is that in the interests of all stockholders? Clearly, it is not.

Mr. Icahn has severely handicapped himself in his ability to negotiate a favorable transaction with Microsoft. Why?

– Mr. Icahn has made it clear that his only objective is to sell part or all of Yahoo! to Microsoft. That fact, combined with his lack of an operating plan going forward, means that he will have no leverage to negotiate a fair deal with Microsoft. He has set himself up for failure.

– Second, Mr. Icahn and his slate lack the working knowledge of Yahoo! and its Internet business needed to do two things that are required to successfully deliver a value-enhancing transaction for Yahoo! stockholders. First, they do not have the detailed knowledge to negotiate a complex restructuring of a large, innovative high technology company in a rapidly changing environment. Second, they do not have the hands-on experience to manage and lead Yahoo! during the approximately one year period estimated to be required to gain regulatory approval for a deal or to manage and lead the remainder of the Company (non-search) after a transaction is completed. Don’t take our word for that. Mr. Icahn will be calling the shots if his slate wins and yet Mr. Icahn himself tol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last fall: “Technology hasn’t really been one of the things I’ve focused on too much before” and “It’s hard to understand these technology companies.” That’s why you need a knowledgeable, experienced and independent board to represent your interests vis-a-vis Microsoft.

Mr. Icahn can’t make up his mind about what he thinks will work for Yahoo!. He bought his position believing that he could bring Microsoft back to buy all of Yahoo!, at one point suggesting we publicly offer to sell Yahoo! to Microsoft for $34.375. But he didn’t do enough due diligence to determine what your Board already knew: that it was Microsoft’s decision to walk away and that it had rebuffed repeated efforts by your independent directors to get a whole company acquisition back on the table. Recognizing that a sale to Microsoft might not be an option, Mr. Icahn said as an alternative that we should enter into an agreement with Google (which we were already negotiating and subsequently signed), and that we should walk away from Microsoft’s search-only proposal (which we did after careful evaluation of that proposal). Then, in an extraordinary flip flop, Mr. Icahn teamed up with Microsoft and embraced their latest joint search-only proposal–even though it involved significant execution and operational risks and was fraught with flaws that made the “headline value” asserted by Microsoft and Mr. Icahn more illusion than reality.

How can Yahoo! stockholders trust Mr. Icahn to deliver what he claims he can deliver when his actions have been so contradictory -and when all he has delivered so far is a risky proposal of questionable value from his new friends at Microsoft? Yes, the Microsoft/Icahn proposal is somewhat of an improvement over Microsoft’s last search-only proposal, but no one should confuse a modestly improved offer with a good offer. The Icahn/Microsoft proposal was more “smoke and mirrors” than objective reality.

Now let’s turn to the recent marriage of convenience between Microsoft and Mr. Icahn.

This “odd couple” collaboration – between two parties with keenly different agendas – is indeed perplexing. Why does Mr. Icahn believe he can count on Microsoft to complete a transaction? Certainly Microsoft is a well-respected and successful company and we have been clear that we are fully prepared to do a deal with them. But Microsoft’s flip flops and inconsistencies over the past five months are so stupefying that one can only conclude that Microsoft was never fully committed to acquiring Yahoo! either because:

– Microsoft can’t decide what is and isn’t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to its online business; or

– Microsoft is more interested in destabilizing a key competitor so that it can either enhance its competitive position or buy our highly valuable search business–and the enormously desirabl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sociated with it –at a bargain basement price.

Microsoft desperately need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its online services business (consisting of its search and display assets) which, cumulatively since 2003, has lost money despite billions of dollars of investment. And yet Mr. Icahn would ignore this track record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is fellow Yahoo! stockholders, swallowing a deal that leaves Yahoo!’s future dependent, in part, on Microsoft’s ability to monetize search. And, as Mr. Icahn has himself pointed out, it would eliminate any opportunity we may have to sell the entire Company for an attractive premium.

In contrast to the conflicting and confusing statements emanating from the Icahn-Microsoft alliance, your Board and management have been crystal clear about our position.

First, we will sell the entire Company to Microsoft for $33 per share or more if Microsoft will negotiate a transaction that delivers certainty of value and certainty of closing. This is the simplest, most straightforward way to maximize value for you.

Second, we remain open to selling only search to Microsoft as long as it provides real value to our stockholders and resolves the substantial execution and operation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separation of our search and display businesses.

Third, your Board takes seriously its obligation to examine all value-creating steps it could take and continues to actively examine many of these now, including a potential spin-off of our Asia assets and a return of cash to stockholders. These are steps Yahoo! could take, if we determine they are feasible and in our stockholders’ best interests, without any “help” from Microsoft or Mr. Icahn. But they are complex steps that require care and prudence. These should not be adopted simply because Mr. Icahn and Microsoft are trying to dress up Microsoft’s inadequate search-only proposal.

While your Board continues to evaluate the foregoing avenues, your current Board and management continue to execute on our strategy to grow the value of our unique collection of assets. That strategy is working and we believe it can result in substantial double digit growth in operating cash flow as we move forward. Our recently executed search advertising agreement with Google reflects our commitment to achieving our strategic goals, while preserving flexibility to pursue a sale of the Company or even, on the right terms, a sale of our search business.

Please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straightforward, responsible actions and positions of your Board of Directors with the behavior of Mr. Icahn and Microsoft.

There you have the situation, as we see it, put as simply and clearly as we can. We believe the Icahn slate and agenda present significant risk to your investment in Yahoo!. We believe you cannot count on Microsoft to bail out Mr. Icahn’s misguided agenda, at least not on terms that are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Yahoo! stockholders.

In contrast, your Board remains fully prepared to represent your interests aggressively and conscientiously in the effort to maximize value–whether that takes the form of negotiating a transaction that provides full and fair value, with certainty; finding other ways to unlock and return value to you; or moving forward with our accelerated strategies to lead in online advertising.

Your Board of Directors remains committed to maximizing stockholder value. It is–and will remain–our number one priority. Do not be fooled into thinking otherwise by Carl Icahn.

We strongly urge you to vote your WHITE Proxy Card today for your current Board of Directors.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Roy Bostock Jerry Yang
Chairman of the Boar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南方都市报》评论:搜不是病,搜不着才是病

网上有篇名为《“80后”通病》的帖子,据说因为准确地概括了“80后”的症状而引起了“80后”的强烈共鸣.我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个“通病”:“不问问 题,相信百度和谷歌的权威,多数人喜欢用搜索引擎思考,将搜索引擎作为自己的智囊.” 对此“通病”,《中国青年报》的具体描述是:“从早上一睁眼开始,去 哪儿吃早饭,坐哪路车,文案怎么写,作业怎么做,下班放学之后去哪K歌,明星们的八卦,哪个牌子的化妆品更适合自己,身体突然出现的小毛病,电影里的小细 节,甚至是回家途中偶然遇到的那只猫的品种都成了内心永远比外在火热的 ’80后’搜索的对象.”
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大家都在搜索引擎前发呆,唯独“80后”生了病,而且还“通”了?

在此,有必要先说说我对时间的理解.为什么世间多说“处女地”,而不说“处女时”?在我看来,实际情形或许恰恰相反.因为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唯一的, 每个人都只能占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因为时间永远新鲜又转瞬即逝.与每分每秒都为生命保持童贞的时间相比,空间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成了“人尽可夫”的 古战场.遗憾的是,那些雄心勃勃的帝王可以占领天底下的良田沃土,却不可能通过杀人无数而万寿无疆.

然而,尽管我相信时间比空间更真 实,对人生更有意义,承认时间是我们现在也是最后的栖身之所,但我还是很不喜欢看到有人用“80后”或“90后 ”这样的词语来概括一代人的品质.如果人被当作某个年代的产品,并用这个年代标刻他们的人生,贴上标签,分出级别,那这个世界岂不真的进入赫胥黎与扎米亚 京笔下的乌托邦了?众所周知,在那个美好得令人发抖的世界里,生命没有任何意义,除了编号.

如上所述,对这种全称式的标签描述,我有 一种近乎本能的反感.严格说,我也不认为这种“搜索生活”是一种病.从信息获取的方式来看,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一种求知方式的变革.在上世 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们之所以无节制地赞美刚刚进入大众生活的互联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联网开启了一场关于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一场由“推”(push) 到“拉”(pull)的历史性转变.从此,我们开始告别野蛮的“推时代”,不必时刻为那点可怜的信息傻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在心里撑起雨伞,一边逆来顺受地 接受各种广告与宣传的猛烈灌溉.

如何理解“百度和谷歌的权威”?显然,和过去“打天下”打出权威相比,“搜天下”的背后却是“权威社 会化”.人们对百度与谷歌等搜索引擎的使用与推崇,恰恰构成了对传统权威模式的一种反叛.网络时代的任何知识说到底都只是一种可以被修正的信息,而搜索引 擎所提供的亦不过一个便于寻找信息的信息平台或者市场.至于其中内容,哪些更权威更真实,哪些更实用更有益,则完全取决于搜索者自己的比较与判断.所以 说,怕只怕百度、谷歌有“通病”,怕只怕人们在所有搜索引擎里找不到有用的信息,或者只能找到“一面理”标准信息,而无其它能起“匡正”与交叉验证作用的 信息.从这方面说,“搜生活”如果有病,那不是因为搜,而是因为搜不着.只要搜索引擎是健康的,使用搜索引擎寻求知识的人也是不容易有病的.

谈到互联网上的诸种“答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冷冰冰的技术,却忽略了屏幕之外生活着一群群活生生的、会思考的人.我一直相信互联网是今日世界最好的大 学,十几年前,尤其是“视窗95”推出后我们似乎更能体会“每个网民都是同窗”的意味,大家可以借助网络便捷地交流与学习.时至今日,我同样相信,每个网 民也都是潜在的老师或权威,因为他随时有可能为他人提供有益的或者可被称为“答案”的信息.

众所周知,在知识极度贫困的年代,权威是 稀有动物,答案也是标准像.而现在,伴随着社会的开放,生活与思想的多元化,人们搜到的和需要的答案也是各式各样.在这个有些东西十年未改,有些东西又一 日千里的时代,我想任何一家雄视天下的搜索引擎,也不敢说自己是可以代人思考的权威,或自封为“权威界的头牌”吧.

(作者熊培云 系资深评论员)

Google 网页排名背后的技术

这是 Google 工程师 Amit Singhal 发表在 Google 官方博客的一篇文章,讲述了 Google 搜索排名背后的一些技术,涉及到 Google 对网页,对语义,对用户意图的理解。
Google 搜索排名的核心技术源自已有50年历史的学术课题 Information Retrieval (IR),IR 技术使用统计学原理对文字的使用频率等属性进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排名。建立在 IR 理论上的 Google 搜索同时借助链接,网页结构等等技术形成独特的搜索技术。

理解网页:

Google 多年来在网络爬虫与索引系统上投入巨资,因此,Google 拥有非常庞大并且是最新的网页索引,除此之外,Google 还使用一些最新技术提高索引质量,比如,他们开发了一种技术,可以在字面意思之外理解一个网页所表达的重要概念,人们使用意大利语言搜索 “galleria sprovieri londra“,会找到伦敦的 Sprovieri Gallery,尽管 Sprovieri Gallery 主页上既没有 London,也没有 Londra 字样。在美国,人们搜索 “cool tech pc vancouver, wa”,会找到 www.cooltechpc.com,然而 www.cooltechpc.com 的主页上没有任何文字表明他们位于 Vancouver。其它技术包括,区分一个网页中的重要或非重要文字,以及网页内容的新鲜度。

理解语义:

Google 可以通过用户提供的几个搜索关键词,理解用户的真实意图。他们在拼写纠正,词义,以及概念分析方面处于非常领先的位置。很多人都或多或少体验过 Google 的拼写纠正功能,比如搜索 “kofee annan“,Google 会问你搜索的是否 “kofi annan“,然而,当有人搜索 “kofee beans“,Google 会纠正成 “coffee beans”。(Google 事实上已经在尝试语义技术 – 译者)

词 义是 Google 尝试理解查询语义的基础,也是 Google 遇到的最大难题。一些在人看来显而易见的东西,机器却很难自动处理。用户并不想对使用什么词汇进行查询而费神,人们甚至压根不知道该使用什么进行查询。在 这种时候,Google 的词义系统便可以发挥作用,词义系统可以对查询语句进行非常复杂的修正,比如,查询 “Dr Zhivago” 的时候,Google 知道 Dr 代表 Doctor ,而查询 “Rodeo Dr” 的时候,Dr 代表 Drive。用户搜索 “back bumper repair” 的时候,结果是 rear bumper repair,而搜索 “Ramstein ab“,Google 能够将 ab 理解成 Air Base,”b&b ab” 会理解为 Alberta 的 Bed and Breakfasts 。Google 将这种词义理解系统发展到上百种不同语言。

Google 在搜索排名中使用的另一项技术是概念识别,该技术可以对查询的内容进行概念识别,比如,我们查询 “new york times square church“,Google 知道我们实际上查询的是纽约时代广场上的那座著名教堂,而不是纽约时报中的某篇文章。概念识别技术并不止这些,Google 还对其进行加强以正确地识别语义,比如,搜索 “PC and its impact on people“,事实上是搜索计算机对社会的影响。Google 的搜索分析算法中这类技术比比皆是,而且面向几乎所有语言。

理解用户:

Google 尝试理解用户的目的是为用户返回他们真正需要的结果,而不是他们在搜索语句中所说的东西。该技术基于一个世界级的本地化系统,外加先进的个性化技术,以及各种用户意图识别技术。

Google 对本地结果的重视体现在他们的本地化工作中。同样一个查询语句在不同国家会返回不同结果,比如,查询 “bank]”,在美国返回的是银行,而英国则可能是 Bank Fashion 的服装连锁店,或者英国的银行,而在其它英语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南非,返回的则应仍旧是当地的银行。如果你在一些非英语国家查询这个词, 象埃及,以色列,日本,俄罗斯,沙特,瑞士,返回的结果将更有趣。就象 Football 在美国和英国表示不同的运动项目一样,同一个词在不同国家查询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个性化查询是 Google 另一项先进搜索技术,一个已经登录的用户,如果开通了 Web History 服务,随着他查询时间的增长,Google 会根据他的查询历史,自动调整返回的结果,比如,一个经常查询 Football 相关话题的人,会逐渐从 Google 得到更多足球相关的结果。如果你青睐某个购物站返回的结果,在以后的查询中,会从那个购物站得到更多结果。

Google 在返回用户真正想要的结果方面的另一个例子是,假如你搜索 “chevrolet magnum“,我们知道 Magnum 不是 Chevrolet 产的,是 Dodge 产的,Google 会自动返回 dodge magnum 的结果。还有一个例子,有人搜索 “bangalore“,不仅返回 Bangalore 这个城市的主页,而且返回 Bangalore 的地图,以及一些与 Bangalore  市景,交通相关的视频,这些视频会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本文国际来源:http://googleblog.blogspot.com/2008/07/technologies-behind-google-ranking.html
中文翻译:COMSHARP CMS

美国旧金山市政府遭遇”网络政变” 电脑瘫痪八周

中新网7月18日电 美国旧金山市政府电脑软件工程师查尔兹被控非法窜改市府网络系统的主密码,让获得授权进入电脑系统的市政府员工不得其门而入。案发后,查尔兹因拒绝提交多达500万美元的保释金而遭羁押,但他仍不愿透露动过手脚的密码为何,让市政府电脑瘫痪至今。

恐需八周才能破解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旧金山地区检察官表示,现年43岁的查尔兹涉嫌对市政府花了数百万美元新添购的FiberWAN电脑系统大动手脚,利 用密码变更进行所谓“网络政变”,让有权进入系统的市府员工屡屡吃闭门羹,而被告成了能大刺刺进入电脑系统查阅数据的惟一使用者。

FiberWAN系统储存了市府雇员的薪资数据、警局数据和市府雇员的电子邮件等机密个人数据。查尔兹之犯行有可能致使市府员工或与市府有合作关系的客户个人资料外泄。

查尔兹在看守所内坚不透露进入FiberWAN系统的新密码,甚至一度以假密码蒙混,市政府只好延揽思科公司的专家帮忙,可能需时8周才能破解。若无法破解,整个网络必须重新架设,经费惊人。

查尔兹13日在旧金山市自宅落网。被捕前,他担任市府电信及信息服务部的网络管理员,而依据检方透露的数据,他系于6月20日至7月10日间犯案。

窥探主管行为启疑

查尔兹在市府科技局服务5年,协助架设光纤网络,但因工作表现不佳曾被申诫。据称,科技局新任安全主管上台后,于6月20日开始清查 FiberWan系统的安全登录,并发现查尔兹有诸多行为启人疑窦。首先,查尔兹对FiberWan有过度的保护欲,而竟然只有他一人能够登录;再者,他 将间谍软件置入系统,窥探主管发送的电邮。本月9日,科技局要查尔兹走路,没想到还来不及行动,就被他加设的密码彻底封锁。

查尔兹被控触犯4项重罪,包括窜改电脑网络,导致市府损失20余万美元等。他今天出庭应讯,若被判有罪,可能将面临7年徒刑。

当局原本担心查尔兹可能将密码以及存取方式透露给远方的第三者,所幸至今未发现查尔兹将电脑系统内的市府或个人数据移作他用,也未发现除了他以 外的黑客。至于查尔兹的作案动机,目前仍是个谜。旧金山市长纽森说,查尔兹原本是敬业的员工,而今显然成了“有点狂躁的不肖员工”。

Google Earth高级程序员辞职 称谷歌规模过大

Google(谷歌)虚拟地球仪服务部门“谷歌地图”(Google Earth)高级程序员韦斯·蒂里(Wes Thierry)周四在其博客中表示,他已从Google离职,原因是觉得目前Google人员和业务规模都很大,而自己更愿意到规模较小的公司工作.蒂 里周四在博客中表示:“我已经准备离开Google这艘大船了.本周三很可能是我在 Google工作的最后一天.”他最初在卫星地图服务商Keyhole从事程序开发工作.2004年Google收购Keyhole,并在后者技术基础上 推出一Google Earth服务.蒂里因Keyhole被收购而加入Google.
蒂里在博客中写道:“过去 数年中,我一直从事同一种产品开发.我很怀念最初在一家小型创业公司工作的时光.目前Google开发团队规模已经很大.我离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换一 下工作环境.虽然我对Google存有很美好的记忆,但今天的 Google已经与数年前大为不同.”

蒂里表示,自己准备先到欧洲休假一 段时间,然后再到一家主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服务的小型公司任职.他在周四的博客还披露,在他加盟Keyhole之前,该公司运营情况已难以为继,手下员工连工资都拿不到.但美国政 府于2003年3月底发起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首先使用了Keyhole产品,此后Keyhole才逐渐获得了外界关注.

蒂 里还透露,在Keyhole发展初期,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是该公司的主要资金援助人.时至今日,CIA也是Google Earth的大客户之一,但CIA对Google Earth开发的影响力正日益减弱,原因是CIA所提供的资金对Google来说已可有可无.

您的Gmail帐号即将被封锁?小心被套密码!

新闻来源:dwgoogle
今天,读者Steve和Hugege几乎在同时向我反映,他们收到了疑似谷歌Gmail小组发来的邮件,提示即将封锁他们的Gmail账户,并且要求重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我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用于套取用户密码的邮件,请尽快告知谷歌“这是网络欺诈”。
 

  这是读者Steve发来的一幅邮件截图,邮件中,那伙人告知了帐号可能被封锁的几个原因:

1. 在短时间内接收、删除或下载大量邮件 (透过 POP)。
2. 发送大量无法寄送的邮件 (退回的邮件)。
3. 使用文件分享或文件存储软件、浏览器扩展组件或会自动登录您帐号的第三方软件。
4. 您的Gmail帐户有多个操作处于开启状态。
5. 与浏览器相关的问题。请注意,如果您发现浏览器在尝试存取您的收件箱时会持续重新载入,这很可能是浏览器的问题,而且可能需要清除您浏览器的快照和Cookie。

  我仔细查看了Gmail的帮助文档,谷歌官方的解释是,在以下情况下,Gmail会被锁定:

* 短时间内接收、删除或发送大量邮件。
* 短时间内向大量收件人发送邮件。
* 在帐户中使用第三方文件共享或存储软件。
* 短时间内从多个位置登录。
* 将帐户应用于除电子邮件之外的目的。

  看上去理由是不是都差不多?不过要注意的是,谷歌发送通知,都是通过@google.com的邮件地址,而非@gmail.com,并且,经过受害者Hugege的查看源代码,点击“提交”后,用户名和密码都将发送到[email protected]这个邮箱而非谷歌的系统中,所以,可以肯定这是骗取用户密码的邮件。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谷歌通知用户的邮箱地址都是以@Google.com后缀的邮箱发送,来自@gmail.com和@googlemail.com(Gmail在欧洲部分国家的邮箱地址)都并非谷歌的官方邮件,收到后,一律提交给谷歌官方进行处理。

  针对Google用户的骗子开始在中国出没了,大家要警惕!

Google Lively 出现成人聊天室

新闻来源:yeeyan.com,blogoscoped
Google 的三维聊天世界Lively的画面非常的华丽,但是在华丽的场景背后Lively小组还要忙着修补发布早期或大或小的漏洞。并且在这段时间Lively里 也出现了第一拨社交型网络的迹象:网络性爱聊天室出现了。不是说这个的出现有什么错,或者说这个的出现有错吗?我们来问一下Lively的社区生活指南, 看一下Google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吧,其中写道:
“我们不允许出现裸露,有性暗示的行为或者赤裸裸的成人内容。这包括对其他用户的性侵犯。我们也不允许引导流量到商业性色情网站的内容。”

然而最近Lively.com上的一个典型的聊天室列表中就显示了不少成人倾向的聊天室,并且排名都不低。标题和描述常常是“这儿有性感大会”或者“网络性爱”,有些房间还在播放YouTube上面的色情视频。

Wikipedia 解释说“网络性爱…是一场虚拟的性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网络远程联系在一起,互相发送信息,直白地描述他们的性行为。这是角色扮演的一种,参 与者假装他们真的在做爱。”再补充一点,有些聊天室可能只是为了推广一些成人网站,对这个我不是太肯定。

现 在到一个公开的聊天室列表里查找都是一个有用的办法,小组社区的需求更为分散,重复一些没有什么害处…把内容这样光明正大的放在Google的服务页 面上对于网络垃圾邮件的散播者来说更是无法抵挡的诱惑。无论是哪种情况,反正Google认为有必要说明一下,然后就是下面贴在Lively帮助新闻组上 的内容:

“我们最近接到一些关于在Lively上出现色情聊天室的投诉,我们非常重视。在浏览或者在搜索聊天室的时候,有些Lively用户发现这些聊天室出现在他们搜索结果的最上面,他们感到非常的糟糕。

Lively 是为其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相互交流和自由表达个性的地方。我们的社区规范不允许出现赤裸裸的色情图片或者以性爱为目的的聊天室,即使是在虚拟的空间里。我 们将会关掉任何触犯了我们的服务条款的性爱聊天室,可能还会封掉触犯者的Google帐号,并禁止其登陆Lively。

如果你发现一个有色情内容的聊天室或者招揽性爱游戏的行为,你可以在Lively帮助中心上找到如何报告有越界行为的用户或聊天室。”

Google 的帮助页面上指出只要点一下就可以报告物体,虚拟形象和聊天室的越界问题-要报告问题却需要首先登陆到聊天室。注意Google的语言;无论是有意还是无 意他们说会移除触犯他们的服务条款的聊天室…其中隐含的意思可能是还有没有触犯他们的条款的色情聊天室。事实上,一个七月十号创建的命名为“性感热辣 ”的聊天室,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8000登陆人次,到现在还在。可能是这些还继续存在聊天室不符合Google服务条款中定义的赤裸裸的范畴。 Google在帮助的条目上解释道:

“当你提交越界报告时我们会收到一份自动的提醒。根据报道的内容我们会来判断这一内容是否触犯的现实的法律或者是我们的条款,我们会立即移除这些内容或者是给相关的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

“如果在报告后过一些天你又看到了同样的内容,很可能是这一内容更新过了,不再触犯我们的条款。”

了 解了这些可能添加一个聊天室列表的色情过滤搜索对Google来说更切合实际一些。(顺便提一下,Lively的条款上已经要求你必须年龄不小于13岁才 能使用这项服务)如果你需要成人聊天室你可以在Google的搜索选项里关掉色情过滤搜索。然后你就会看到这些内容也不要大惊小怪了。想象一下反过来会出 现什么情况:在一个老大哥统治下的世界里,两个成年人讨论一些成人话题就要冒着被禁止的风险-这意味着在现实社会里情况将变得更加严重,结果是你的 Google帐户可能被封掉…接着是你的Gmail里的邮件,Google Docs里面的文档等等。这样看来还是虚拟的世界更可爱一些。

结果是,当你报告一聊天室越界时,Google会跳出来一对话框说Lively是一个允许不同的人表达自我的地方,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你不赞成的东东…之一,你完全可以忽视你不喜欢的那些用户或者从你感到不自在的聊天室离开。

还 有一点,Google现在关掉了在物体上添加类似相框的定制图片功 能…不只是成人内容倾向聊天室的创建者不能使用,所有人都不能使用。我不知道是不是和有伤风化的聊天室事件有关,但很有可能。你的相框里显示的不再是 你心爱的照片而是漆黑一片…你也不能编辑那些图片的地址了。想象一个幸福的家庭正在忙着装饰他们的房间的墙壁,然后发现了这个问题时的吃惊。 Google在帮助新闻组上的写道:

我们的照片展示插件出现了点小问题,修复期间暂时移除。希望很快就会回复。在修复期间十分感谢您耐心的等待。

Google关掉这个主要是因为相框的一个漏洞,现在你加载的照片无法自动根据物体的大小调整尺寸…,结果不少照片显示扭曲,错位。

谷歌创始人位列英国媒体最具权力100人榜首

英国《卫报》7月14日发布了08年度“英国媒体最具权力100人”排行榜榜单,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位居榜首.
《卫报》将榜单的头名授予布林和佩奇,其原因在于该报在考量经济、文化和政治影响力的基础上,认为“谷歌具有对媒体无孔不入的影响”.排在榜单次席的是传 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之子——詹姆斯·默多克(James Murdoch ),他是英国天空电视台董事长,同时身兼新闻集团欧洲和亚洲事务部主席和CEO.其父鲁珀特·默多克则位列榜单第五位. 閱讀全文

杨致远致信雅虎员工 揭露微软伊坎收购真相

雅虎首席执行官杨致远周一向雅虎全体员工发送电子邮件,阐述了雅虎与微软及投资人卡尔·伊坎(Carl Icahn)最新一轮谈判破裂的问题.杨致远在邮件中表示,微软及伊坎试图分拆雅虎,并将雅虎的搜索业务出售给微软.以下是电子邮件全文:
标题:微软和卡尔·伊坎在周末发起的联合收购建议

雅虎同仁:

在上周五晚上,公司董事会收到了来自微软和卡尔·伊坎关于收购搜索资产并对公司进行重组的提议.大致上讲,此提议要求把雅虎的搜索资产出售给微软,并把公司的剩余业务交给伊坎来负责.公司董事会因许多原因拒绝了这一收购建议,因为担心该交易将不利于雅虎股东.随着年度股东大会举行日期8月1日的日益临近,我想给你们谈谈未来几天或几周内可能将发生哪些事情.

微软和伊坎试图分拆雅虎,并将雅虎的搜索业务出售给微软的建议,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争论.尽管我知道这不会让你们过度分心,但我也知道你们已无法全身心的继续投入到工作当中,来改变我们用户、广告客户、发行商和开发者的体验.我还认识到,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可能会有另外的一些问题.

请相信,公司当前的董事会、管理团队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股东和公司业务.我们已准备好由股东,而不是微软和伊坎来决定到底什么符合股东的最佳利益.我们期待着即将到来的股东大会.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和对雅虎的承诺.

答员工疑问:

问:雅虎管理层当前是否考虑出售搜索业务,分拆公司?

答:微软及伊坎的联合提议内容包括分拆雅虎,并将雅虎的搜索业务出售给微软.雅虎董事会拒绝了这一提议.雅虎董事会的结论是,将搜索业务出售给微软不利于雅虎股东的最佳利益.我们仍然认为,同Google签署的合作协议,将有利于雅虎股东,将使雅虎能够在现实和搜索广告领域具备竞争力.

问:雅虎是否认为,在搜索和显示业务同时发展,是最大化股东价值的最佳途径?

答:我们认为,搜索和显示的融合,将会使快速变革的网络广告产业进化的下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我们的战略,包括最近宣布同Google进行合作,都将有利于这一融合.

问:微软和伊坎向雅虎提出的收购提议的实质是什么?

答:微软和伊坎提出了关于收购搜索资产并对公司进行重组的提议.微软和伊坎的提议要求迅速替换当前的董事会,并清洗雅虎当前的最高管理团队.雅虎董事会认为,这些提议将使公司在未来一年内陷入动荡之中.而且交易能否成行,政府监管部门都将会对此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雅虎董事会董事决定,接受此提议并不符合雅虎股东的最佳利益.

问:作为雅虎员工,这一次我将如何来帮助公司?

答:我们要求你们继续投身于自身的工作当中,来改变我们用户、广告客户、发行商和开发者的体验.

答客户与合作伙伴疑问:

问:雅虎管理层是否考虑出售公司搜索业务,分拆公司?

答:雅虎董事会已经拒绝了将把搜索业务出售给微软的微软和伊坎的重组提议.我们仍然认为,同Google签署的合作协议,将有利于雅虎股东,将使雅虎能够在现实和搜索广告领域具备竞争力.

问:微软和伊坎提议的实质是什么?

答:微软和伊坎提出了关于收购搜索资产并对公司进行重组的提议.微软和伊坎的提议要求迅速替换当前的董事会,并清洗雅虎当前的最高管理团队.雅虎董事会认为,这些提议将使公司在未来一年内陷入动荡之中.而且交易能否成行,政府监管部门都将会对此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雅虎董事会董事决定,接受此提议并不符合雅虎股东的最佳利益.

英特尔迎来40岁生日 先进工艺令竞争者汗颜

到本周五,世界最大的处理器生产商英特尔就将年满40周岁.然而,在英特尔的众多竞争者当中,极少有人向英特尔表示祝贺.多年以来,英特尔的先进工艺令这些竞争者一直处于苦苦追赶状态.
作为全球大多数电脑的芯片供应商,英特尔今年的营收额有望达到400亿美元.因此,英特尔拥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新产品研发以及开展其它计划.例如,周一,英 特尔发布了迅驰2移动平台,这是英特尔自2003年发布迅驰平台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产品升级.周四,英特尔将发布第二季度财报,分析师预计英特尔第二季度 营收有望实现近14%的同比增长.
英特尔设在美国俄勒冈州Hillsboro的D1D研发工厂占地有3个半足球场那么大,硅片在这个工厂里复杂的机器间传来传去.使这一工厂与众不同的并非其强大的生产能力,而是其先进的生产工艺.正是这种技艺使得英特尔的芯片不断向着体积小、速度快的方向发展.

英特尔的新产品令其竞争对手汗颜:英特尔已经推出了45纳米处理器,而且由于采取了新材料,这种处理器运行速度更快.同时,英特尔的技术人员们还在利用先进的工艺研发32纳米的处理器,而且这种更小、更快的芯片有望明年面世.

这是英特尔对本公司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的摩尔定律的坚持,这一定律也成为其它芯片制造商所坚持的原则之一.但是,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坚持摩尔定律非常困难.诺发系统公司(Novellus Systems Inc.)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希尔(Richard Hill)表示:“问题在于,其它公司是否拥有坚持摩尔定律的经济实力?英特尔有着属于自己的节奏.”

目前,英特尔的最大竞争对手AMD还处于研究降低生产技术开支的方法阶段.因此从理论上讲,英特尔完全可以放缓芯片小型化的步骤,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俄勒冈工厂里的研发人员可不这么想.英特尔资深研究员、科技与生产部门主管马克·玻尔(Mark Bohr)表示:“我们不知道如何使自己离开创新的轨道.”

IE 8 Beta 2即将发布,您的网站准备好了吗?

新闻来源:博客堂
在奥运会期间, IE 8 Beta 2将会发布,而且随着英文版的发布,中文版也会在第一波当中进行发布。
IE 8将会是Internet Explorer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版本发布,除了其带有中国传统的吉祥数字“8”以外,最主要的是其对标准的兼容性上得到了极高的增强,这对于网页开发人员来说,最大的便利就是不用再为每种浏览器(甚至某种浏览器的不同版本)开发不同的CSS来进行适应。以后网页开发人员只需要兼容W3C的标准即可,而不需要把过度的精力放在不同浏览器标准的相异性上。发布时间在即,那么您的网站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
1) 兼容性考虑

目前的网站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可能针对不同的浏览器设置了不同的CSS文件。而针对IE 8,可能大部分网站尚没有做好准备。可能很多朋友知道,IE 8带有一个“切换IE 7模仿模式”的按钮,而且在Beta 1以及Beta 2期间,这个按钮是设置在默认选中状态。但是在IE 8正式发布的时候,该按钮默认将会是非选中状态,这就表示着如果一个网站没有做任何准备功课,在IE 8下将会以严格模式来常解析CSS。

前段时间,我与合作伙伴见面时,曾经特意使用IE 8 Beta 2的严格模式浏览过大部分合作伙伴的网页,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显示变形的问题,使得网站无法进行正确浏览。如果您的网站尚未做过IE 8的兼容性测试,建议您尽快下载IE 8的Beta 1,并且将其切换到IE 8严格模式,对您的网站进行浏览。

如果您发现问题,并且感觉在短期内无法修复,您也可以通过在页面当中添加Meta标签,在服务器端强制IE 8使用“IE 7模仿模式”,做法很简单:

a.  针对全站页面:  您可以修改Web服务器(如Apache/IIS/Resin等)的HTTP头信息,在其中增加以下指令: X-UA-Compatible: IE=EmulateIE7。这个是我个人强烈推荐的做法,在您无法进行全站测试的情况下,可以先使用此方式使IE 8的严格模式暂时失效。

b. 针对单独页面:如果您的网站大部分页面在IE 8严格模式下显示正常,只有个别页面出现问题,建议在出现问题的页面的页首,即Head标签内添加以下Meta标签: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mulateIE7″ />。

更多信息,请参考: http://support.microsoft.com/kb/952030/

2) 制作Activity以及WebSlice

IE 8在Beta 1期间曝光了两个新特性,即Activity(活动)以及WebSlice(源剪辑),目前国内很多网站已经基于Activity以及WebSlice制作了相关的内容,在IE 8 Beta 2期间,您会发现更多的网站会发布这些实用的小工具。以下是目前已经对外发布的一些网站:

a. 淘宝:http://ie8.taobao.com

b. 网易:http://ie8.163.com

c. 百度:http://stock.baidu.com/ie8/ie8.html

d. 腾讯:http://labs.qq.com/e/49/

甚至包括.NET开发人员常去的博客园也已经发布了其最新文章的Web Slice,有兴趣的话可以使用IE 8 Beta 1来访问博客园的首页。另外,如果您也使用Firefox 3,您可以发现已经有人开发了面向Firefox 3的Activity以及WebSlice插件。

Activity的使用场景:您的网站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允许贵网站的用户通过在其它网站的主动操作来调用此服务。比如假设您是一个财经网站,提供查询股票/基金信息的服务,通过Activity,您可以让您的用户在其它网站上浏览股评信息时,不需要跳转到贵网站,即可以通过右键菜单调用贵网站的相应服务。如果感兴趣,可以下载Activity开发白皮书

WebSlice的使用场景:您的网站提供一些实时性信息,比如新闻、股票信息等,而希望用户可以在不返回相应页面的时候,当内容发生改动时,即可以推送给最终用户,您可以选择WebSlice。而开发代价仅仅只是将页面当中的某一个标签内的“Class”元素设置为“hslice”这个特殊名称即可,详细信息请阅读WebSlice开发白皮书

另外,在IE 8 Beta 2发布时,微软将会发布一个面向IE 8全新的Gallery网站,用以搜索各个网站开发的WebSlice/Activity等面向IE 8新特性的组件,并且提供最终用户评估/下载,如果您希望您开发的WebSlices/Activity能够得到用户的青睐,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

3) 其它

IE 8 Beta 2发布时,还将会带来一系列的新特性,在前段时期,已经面向国内一些领先的网站进行过交流,很多合作伙伴都非常感兴趣,并且正在开发此上的服务,相信在奥运会期间大家会看到此类的成果(依据NDA协议,此类网站也已经从微软拿到了IE 8 Beta 2的早期内部版本)。微软也将会举办一系列的市场活动,用以推广我们的合作伙伴所开发的各种面向IE 8的新的服务。

IE 8 Beta 2即将发布,无论您是企业网站的网页设计人员,还是个人网站的站长,都需要尽快为IE 8做好准备。 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

高达79.24%网民会选择注册“.中国”域名

“.中国”域名将启用极大的调动了2亿中国网民的互联网归属感和认同感.
近日,ICANN理事会通过一项重要决议,允许使用其他语言包括中文等作为互联网顶级域字符,“.中国”将于2009年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成为首批新设的非拉丁语系字符顶级域之一.最新调查显示,高达79.24%的网民会选择注册“.中国”域名.而有业内人士却指出,近八成网民欲注册“.中国”域名对广大企业来说并不是好事.
●中国域名有利品牌文化传播 八成网民欲注册

这意味着,届时全球华人在浏览器地址栏不仅可以通过输入英文域名lenovo.com.cn,还将可以通过直接输入中国域名“联想.中国”在互联网上访问联想公司的网站.

网友冯健表示,中国网民这么多,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向世界推广中国的文学、语言,意义深远;现在我们都是用英文输入,也应该让外国人来学学汉语,以后让世界也流行中文域名.

“外国人用外文域名,中国人用中文域名,不是很好吗?”一位腾讯威海网友如是表示.显然,中国域名将启用在网民中获得了巨大的认同,这在一项调查中得到充分证实.网易的最新调查显示,高达79.24%的网民会选择注册“.中国”域名.

●专家提醒:企业应及早行动 防范品牌遭遇“强娶”

近八成网民欲注册中国域名对广大企业来说并不是好事.

网络法律学者张樊指出,一个新域名后缀启用之后必然带来注册剧增问题.据了解,欧洲联盟的顶级代码“.eu”在向欧盟居民开放注册后,就吸引了大批民众集中注册.据欧盟委员会统计,在注册开放后100分钟内注册人数高达30万,仅当天便有数十万个人用户提交了注册申请.

张樊认为,“.中国”域名的类似情况可能会更突出,因为它允许将更多的中文商标直接注册成域名.据介绍,对于国内企业来说,绝大部分企业商标用的是中文,过去由于无法直接将其商标注册成域名,极大阻碍了企业品牌在互联网上的传播.

如今,中国域名的启用将给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品牌传播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相比之下,更多国人能够记住的是企事业单位的中文品牌,而非英文商标.如在十三亿国人中,“海信”的知名度要比“Hisense”高得多.

由于“.中国”域名与“.com”、“.cn”结尾的域名一样,遵循“先注先得”的国际惯例,因此同样具有稀缺性与唯一性的特点.网舟咨询总经理翟文军表示,具有唯一性的域名存在着被他人或竞争对手提前注册的可能性,从而产生企业网络资源和品牌边缘化,因此企业要提高域名品牌意识,加强自身资源保护.

《北京晨报》消息

台湾Yahoo联手Mozilla 对抗Google

新闻来源:DigiTimes(台湾)
为持续巩固在台湾网络市场的龙头地位,业者雅虎奇摩9日宣布与网页浏览器业者Mozilla合作,在Mozilla开发的Firefox浏览器中,预先载入雅虎奇摩的应用服务;雅虎亚洲区董事总经理邹开莲指出,以往雅虎注重应用服务层面,希望透过Mozilla结合工具程序的开发,提供更丰富的使用者需求 及经验;这也是Mozilla在全球首次与非Google的网络业者进行大规模合作
    合作内容即是在Firefox 3.0版繁体中文接口的网页浏览器中,预先加入雅虎奇摩的各项服务连结,包括新闻、影音等,并将浏览器首页直接预设为雅虎奇摩的网络搜索引擎;不过,就 Mozilla的布局观察,Firefox在全球市场主要预设的搜索引擎为Google,在单一市场携手非Google业者的大规模合作则是首见。
 
    负责与雅虎奇摩合作的北京谋智(Mozilla Online)执行长宫力指出,各地市场的差异性仍然存在,以Google在亚洲市场的搜索引擎占有率并非特别出色,台湾则以雅虎奇摩位居领先地位,因此 也希望透过新的合作方式,找寻新的商业模式。据了解,Mozilla与Google的合作方式是依据营收进行一定比率的拆帐分配等,2007年 Mozilla全球营收约8,000万美元,全球员工数则约100人。

    据了解,Firefox浏览器全球市占率约20%,微软 Internet Explorer(IE)则约8成;宫力指出,6月中旬开放下载的Firefox 3.0,至今全球新增加约3,000万名新的使用者,其中台湾约25万人,而Firefox在台湾市占率亦约为20%,透过与雅虎奇摩的合作意在拉高台湾 的市占率表现。

    邹开莲表示,由于Firefox亦以开放为原则,双方会投入更多在应用服务与程序工具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上。不过正值微软仍有意购并雅虎的时点,双方合作亦被外界质疑是雅虎暗中与微软相互较劲,对此邹开莲指出,该合作案是由亚洲区自行决定而非美国总部,也不具有对抗微软的「野 心」,主要目标仍锁定在持续进行网络的创新。

Mozilla拿到吉尼斯证书

昨天,Mozilla收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这一记录被描述为“24小时内下载量最大的软件”,时间是18:16 UTC on June 17, 2008 to 18:16 UTC on June 18, 2008,数量是8,002,530名.
Mozilla Europe总裁Tristan Nitot接受了这一证书,并向所有支持FireFox的下载用户表示感谢.
 

Tristan Nitot receiving the Guinness World Record certificate at the London Firefox 3 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