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seo

优化网站结构

优化网站结构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物理结构二是逻辑结构
网站物理结构指的是网站真实的目录及文件所存储的位置所决定的结构。
一般来说比较好的物理结构可以有两种,一是扁平式的,也就是所有网页都存在网站根目录下。像这样:
http://www.domain.com/pageA.html
http://www.domain.com/pageB.html
http://www.domain.com/pageC.html
…….
所有这些页都是在根目录这一级别,形成一个扁平的物理结构。
这比较适合于小型的网站,因为如果太多文件都放在根目录下的话,制作和维护起来都比较麻烦,容易搞乱。
第二种就是树型结构,也就是根目录下分成多个频道,或者叫类别,目录等,甭管名称是什么,都是一个意思,然后在每一个频道下面再放上属于这个频道的网页。比如频道分为:
http://www.domain.com/cat1/
http://www.domain.com/cat2/
http://www.domain.com/cat3/
……
在频道下再放入具体的内容网页:
http://www.domain.com/cat1/pageA.html
http://www.domain.com/cat1/pageB.html
http://www.domain.com/cat1/pageC.html
……
网站结构的第二个意义指的是逻辑结构或链接结构,也就是由网页内部链接所形成的逻辑的或链接的网络图。
比较好的情况是逻辑结构与前面的树型物理结构相吻合,也就是说:
主页链接向所有的频道主页主页一般不直接链接向内容页,除非是你非常想推的几个特殊的页所有频道主页都连向其他频道主页频道主页都连回网站主页频道主页也连向属于自己本身频道的内容页频道主页一般不连向属于其他频道的内容页所有内容页都连向网站主页所有内容页都连向自己的上一级频道主页内容页可以连向同一个频道的其他内容页内容页一般不连向其他频道的内容页内容页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适当的关键词连向其他频道的内容页频道形成分主题
仔细读前面这几句话,你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链接会很自然的形成一个树型的网络图,而这种逻辑的或链接的网络可以与物理结构重合,也可以不一样。比如扁平式的物理结构网站也完全可以通过链接形成逻辑上的树型结构。
对搜索引擎来说更重要的是由链接形成的逻辑结构。
有不少人有误解,认为物理结构比较深的网页不容易被搜索引擎收录。比如说
http://www.domain.com/cat1/cat1-1/cat1-1-1/pageA.html
像这样目录结构比较深的网页,是不是就不容易被收录呢?那不一定,如果这个页在网站的主页上有一个链接,对搜索引擎来说它就只是一个仅次于主页的二级网页。
收录的容易与否是在于离主页有几次点击的距离,而不是它的物理位置。
对稍有些规模的网站来说,一般树型逻辑结构的网站是比较好的。
从我看的网站来判断,大部分中国人的网站逻辑思维比较清楚,所以大部分中文网站都是按照这种结构做成的。其实有不少英文网站的逻辑结构还真是蛮乱的。
http://blog.pcstars.tk/2007/07/blog-post_13.html

新站点怎样寻找外部链接

外部链接对搜索引擎优化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
但现实情况是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如果你的网站已经有了很多外部链接,PR值也高,排名已经不错,那么你的文章就更容易被其他人发现,其他站长很可能自动就链接向你的网站,不用费多大功夫。就算是寻找友情链接也比较容易。
但对一个新站来说,找最初的几个链接却是最难的。下面提几个建议。
新站点开通三个月以后,再开始寻找链接
全新的站点非常不容易得到外部链接。
我一般是从自己现有的高PR值网页,链接到这个新站点后三四个月才开始寻找其他链接。这样可以确保新站已经有了不错的PR值,而且已经被搜索引擎收录了大部分网页,其他站长看了你的网站,不会觉得链接到你有什么危险。
新站点刚一开通的时候,不要太着急。
登录分类目录
网站分类目录,网址站等就是要收录其他网址,所以从分类目录得到链接相对比较容易。
除了大型的分类目录,像开放目录,雅虎,好123等,互联网上还有很多行业分类目录,地方政府分类目录和个人的小型站点站等。花点时间找到这些目录登录。
当然前提是你的网站至少看起来应该不错,大部分分类目录也不会收录看起来就像垃圾站的网站。
写博客
博客社区和普通网站的一个很大分别就是经常更新,而且经常互相引用。只要你的博客内容有特色,其他写博客的人很容易就链接到你的网站。
先链接到别人
要想得到必须先要付出。而且导出链接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不要链接到垃圾站点。
链接到别人后,点击一下这些链接,让对方能够发现你已经链接到他们了。大部分站长都有检查日志的习惯,他们会发现你的网站已经链接到他了。
我几乎每天都会看日志,从日志中发现很多链接过来的网站,很自然的就会看一下。如果这些网站有好的内容,我会收藏,观察一段时间,真正质量好的,我会自动链接回去。
先做非商业性网站
一个完全商业性的电子商务网站确实很难从其他站点得到链接。设想一下,我为什么要平白无故链接到一个卖化妆品的网站呢?除非是朋友帮忙。
可以尝试先把网站的非商业性部分,比如行业知识,使用窍门等建立起来,然后在同一个站点再发展商业部分,或干脆建另外一个商业网站,然后从非商业网站再链接到商业网站。
与其他站长保持友好关系
和同行业内的其他站点多多交流,不一定一开始就以交换链接为目的。交流一下心得体会,行业新闻等对双方都有好处,时间长了成为朋友,再提交换链接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作者: http://www.chinamyhosting.com/seoblog/

网页的重要性-权威度-能量

现在很多人相信搜索引擎都给网页赋予一个权威度值,名称有不同的看法,不管叫重要性值,还是叫信任级别,还是叫权威度,还是叫强度,或者叫能量。甭管叫什么,很多排名的研究表明,网页本身除了PR值之外,还有一个综合了很多因素所构成的一个与搜索词无关的权威度值。

前几天SEOmoz开发出一个测量网页权威度值的工具,他把它叫Page Strength,大家可以测一下自己的网页能量值是多少。
这个工具采集几个数据:
雅虎所收录的指向这个URL的链接数
雅虎收录的指向这个域名的反向链接数
反向链接数还是各个搜索引擎非常看重的一个因素,是和PR值最有关联的一个因素。
网页标题中前四个单词在Google的排名情况

一般来说标题Title前面的词就是这个网页的目标关键词。那么这个网页在Google中搜索目标关键词时的排名自然是这个网页权威度的指标。
但有时候这个指标也不准,因为有的网页可能把关键词放在标题的靠后,有的时候取前四个单词反而由于分词不同破坏了关键词。
域名年龄
不过这个域名年龄指的不是域名注册时的年龄,而是Wayback Machine所收录的网页第一次出现的时间。
从.edu和.gov来的反向链接
前面说过很多人认为搜索引擎给.edu和.gov域名更大的权重,因为这两个域名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注册的,所以有更高信任度
Alexa排名
尽管Alexa排名太容易被作弊了,但到目前为止也还是唯一一个能大致判断流量的指标。
在Google数据库中你的域名被提到的次数
这里指的并不仅仅是反向链接,也包括不是链接的只是提到你的域名的情况。
内部链接的情况
你的整个域名指向这个所测试的URL的链接比例,如果是主页的话,一般都是百分之百。这是看你网站的内部链接结构把这个所测试的页放在一个什么重要的程度。
网摘del.icio.us出现URL的次数
前面说过搜索引擎现在越来越看重用户行为模式,网摘,书签等就是用户行为方式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否被收录进开放目录
雅虎和开放目录是两个最大的由人工编辑的网站目录,由人所判断的网站质量和重要性比机器自然要准确。
在wikipedia中出现URL的次数
同样也是用户行为方式之一。

最后一个才是Google PR值

二级域名还是一级目录

都说子站包围主站会很有利,想问一下关于子站的问题
子站(二级域名)相对于网站的一级目录来说,权威性是不是要大些?
搜索引擎是把子站作为独立的一个站来看待?还是也算为一级目录来看待?
如果是作为独立的一个站来看待,那主站的内容就少了,那流量会算进主站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要做好搜索引擎优化,就是要在这种细节的地方多下功夫。

搜索引擎会把二级域名当作一个独立的站点来看待,也就是说

http://www.xxx.com

http://news.xxx.com

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网站。

当然一级目录(分目录)

http://www.xxx.com/news/

就纯粹是它的上级目录网站

http://www.xxx.com

的一部分了。

顺便说一句,www.xxx.com其实是xxx.com的二级域名。

如果抛开其他因素只看这两个URL,

http://news.xxx.com

http://www.xxx.com/news/

那么二级域名

http://news.xxx.com

的权威度稍微高一点,因为搜索引擎会把这个URL当作是网站的首页。另外很多人观察到主域名很多时候会传递一小部分信任度(是信任度,不是PR)给二级域名。

所以单就URL来看,二级域名比一级目录天生的信任度稍微高一点。

但从搜索引擎排名的角度看,我建议尽可能使用分目录,而不是二级域名。

二级域名和主域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网站,你要推广的是两个网站,所有的网络营销工作都要多做一遍,网站PR值信任度都会被这两个独立的网站所分散。

二级域名的使用会使网站变多,但同时使网站变小,分目录会使一个网站越做越大。以前提过搜索引擎优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网站内容和网站自身的质量和强度,网站的大小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指标。网站越大,包含的内容自然就越多,对用户的帮助就越大,它所累积的信任度就更高。

所以我倾向于在做网站时尽量使用子目录。前提是整个网站主题是紧密相关的。

当然这只是就搜索引擎排名而言。在很多时候出于其他考虑,也不得不使用二级域名。比如说公司的产品线比较多,而且产品线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那么不同的产品系列可以用不同的二级域名。

也有的时候国际性公司会在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二级域名,比如中国分公司就使用cn.xxx.com,新加坡分公司就使用sg.xxx.com。

对一个中小企业来说,我的建议是尽可能把所有内容放在目录下,形成一个大的网站。 问:请问,使用独立服务器肯定比虚机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对于独立服务器而言,因为ip是固定的,那么网站结构是使用分目录好还是二级域名好?IP地址对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影响,一般我还是会用分目录。

Google Sitemaps使用指南

 Google Sitemaps是Google的一个和网站管理员相关的工具,有点象BLOG的RSS功能,是一个方便自己的服务,如果大家(互联网上所有的信息源)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提交自己的更新的话,Google就再也不用派出那么多爬虫辛辛苦苦的到处乱窜了,任何一个站点,只要有更新,便会自动“通知”Google,方便Google进行索引。
  初步使用了一下Google Sitemaps,用法非常简单。
  首先在自己网站根目录上上建立一个名为GOOGLE11e5844324b7354e.html,文件本身可为空。然后在Google Sitemaps主页上单击验证按钮。Google会验证这一文件。如果验证通过,Google会显示一个已验证状态,并提供一个指向用户网站统计信息的链接。经过验证后,用户随时可以通过单击“网站概述”页上的链接来查看自己网站的统计信息。
  接下来,建立Sitemaps文件。Sitemaps文件是XML格式的,Google建议使用Sitemaps协议格式的文件。不过使用BLOG的RSS甚至纯文本文件也都可以。XML Sitemaps 格式其实也很简单,建议多花几分钟转换为XML Sitemaps 格式后再提交Google。Sitemaps协议是XML的变种,用于概括与Web抓取工具相关的Sitemaps信息。对于每个网址,都可以加入抓取“提示”(如最后修改日期和近似更改频率)。Sitemaps协议以 开始标记开始,以 结束标记结束。 每个网址包含一个作为父标记的 条目。 每一个 父标记包括一个 子标记条目。是网页文件的网址。此网址应以http开始并少于2048个字符。 表示该文件上次修改的日期。此日期允许删除时间部分,例如YYYY-MM-DD。其他的可选项可以不加。
  最后,在Google Sitemaps的提交页面填写你生成的Sitemap地址,并提交即可。
  过了几个小时后,再登录Google Sitemaps,可以看到功能菜单。
  Google Sitemaps还提供了Google Spider对用户网站访问情况的说明报告,如:查询统计信息、抓取统计信息、网页分析、索引统计信息等信息。“查询统计信息”中,有列出几个进入你网站的热门搜索关键字。在“抓取统计信息”中,可以看到Google Spider抓取网站的概要统计和抓取错误的地址。实现了网站主和Google Spider的信息交互。

http://blog.pcstars.tk/2006/06/google-sitemaps.html

搜索

  信息的飞速增长,使搜索引擎成为人们查找信息的首选工具,Google、百度、中国搜索等大型搜索引擎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随着搜索市场价值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发出自己的搜索引擎,阿里巴巴的商机搜索、8848的购物搜索等也陆续面世,自然,搜索引擎技术也成为技术人员关注的热点。
  搜索引擎技术的研究,国外比中国要早近十年,从最早的Archie,到后来的Excite,以及altvista、overture、google等搜索引擎面世,搜索引擎发展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而国内开始研究搜索引擎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许多领域,都是国外的产品和技术一统天下,特别是当某种技术在国外研究多年而国内才开始的情况下。例如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浏览器等等,但搜索引擎却是个例外。虽然在国外搜索引擎技术早就开始研究,但在国内还是陆续涌现出优秀的搜索引擎,像百度(http://www.baidu.com/)等。目前在中文搜索引擎领域,国内的搜索引擎已经和国外的搜索引擎效果上相差不远。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局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自身的书写方式不同,这其中对于计算机涉及的技术就是中文分词。
  什么是中文分词
  众所周知,英文是以词为单位的,词和词之间是靠空格隔开,而中文是以字为单位,句子中所有的字连起来才能描述一个意思。例如,英文句子I am a student,用中文则为:“我是一个学生”。计算机可以很简单通过空格知道student是一个单词,但是不能很容易明白“学”、“生”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个词。把中文的汉字序列切分成有意义的词,就是中文分词,有些人也称为切词。我是一个学生,分词的结果是:我 是 一个 学生。
  中文分词和搜索引擎
  中文分词到底对搜索引擎有多大影响?对于搜索引擎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找到所有结果,因为在上百亿的网页中找到所有结果没有太多的意义,没有人能看得完,最重要的是把最相关的结果排在最前面,这也称为相关度排序。中文分词的准确与否,常常直接影响到对搜索结果的相关度排序。笔者最近替朋友找一些关于日本和服的资料,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和服”,得到的结果就发现了很多问题。下面就以这个例子来说明分词对搜索结果的影响,在现有三个中文搜索引擎上做测试,测试方法是直接在Google(http://www.google.com/)、百度(http://www.baidu.com/)上以“和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在Google上输入“和服”搜索所有中文简体网页,总共结果507,000条,前20条结果中有14条与和服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百度上输入“和服”搜索网页,总共结果为287,000条,前20条结果中有6条与和服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中搜上输入“和服”搜索网页,总共结果为26,917条,前20条结果都是与和服相关的网页。
  这次搜索引擎结果中的错误,就是由于分词的不准确所造成的。通过笔者的了解,Google的中文分词技术采用的是美国一家名叫Basis Technology(http://www.basistech.com/)的公司提供的中文分词技术,百度使用的是自己公司开发的分词技术,中搜使用的是国内海量科技(http://www.hylanda.com/)提供的分词技术。由此可见,中文分词的准确度,对搜索引擎结果相关性和准确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中文分词技术
  中文分词技术属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范畴,对于一句话,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来明白哪些是词,哪些不是词,但如何让计算机也能理解?其处理过程就是分词算法。
  现有的分词算法可分为三大类: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和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
  1、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
  这种方法又叫做机械分词方法,它是按照一定的策略将待分析的汉字串与一个“充分大的”机器词典中的词条进行配,若在词典中找到某个字符串,则匹配成功(识别出一个词)。按照扫描方向的不同,串匹配分词方法可以分为正向匹配和逆向匹配;按照不同长度优先匹配的情况,可以分为最大(最长)匹配和最小(最短)匹配;按照是否与词性标注过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单纯分词方法和分词与标注相结合的一体化方法。常用的几种机械分词方法如下:
  1)正向最大匹配法(由左到右的方向);
  2)逆向最大匹配法(由右到左的方向);
  3)最少切分(使每一句中切出的词数最小)。
  还可以将上述各种方法相互组合,例如,可以将正向最大匹配方法和逆向最大匹配方法结合起来构成双向匹配法。由于汉语单字成词的特点,正向最小匹配和逆向最小匹配一般很少使用。一般说来,逆向匹配的切分精度略高于正向匹配,遇到的歧义现象也较少。统计结果表明,单纯使用正向最大匹配的错误率为1/169,单纯使用逆向最大匹配的错误率为1/245。但这种精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实际使用的分词系统,都是把机械分词作为一种初分手段,还需通过利用各种其它的语言信息来进一步提高切分的准确率。
  一种方法是改进扫描方式,称为特征扫描或标志切分,优先在待分析字符串中识别和切分出一些带有明显特征的词,以这些词作为断点,可将原字符串分为较小的串再来进机械分词,从而减少匹配的错误率。另一种方法是将分词和词类标注结合起来,利用丰富的词类信息对分词决策提供帮助,并且在标注过程中又反过来对分词结果进行检验、调整,从而极大地提高切分的准确率。
  对于机械分词方法,可以建立一个一般的模型,在这方面有专业的学术论文,这里不做详细论述。
  2、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
  这种分词方法是通过让计算机模拟人对句子的理解,达到识别词的效果。其基本思想就是在分词的同时进行句法、语义分析,利用句法信息和语义信息来处理歧义现象。它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分词子系统、句法语义子系统、总控部分。在总控部分的协调下,分词子系统可以获得有关词、句子等的句法和语义信息来对分词歧义进行判断,即它模拟了人对句子的理解过程。这种分词方法需要使用大量的语言知识和信息。由于汉语语言知识的笼统、复杂性,难以将各种语言信息组织成机器可直接读取的形式,因此目前基于理解的分词系统还处在试验阶段。
  3、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
  从形式上看,词是稳定的字的组合,因此在上下文中,相邻的字同时出现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构成一个词。因此字与字相邻共现的频率或概率能够较好的反映成词的可信度。可以对语料中相邻共现的各个字的组合的频度进行统计,计算它们的互现信息。定义两个字的互现信息,计算两个汉字X、Y的相邻共现概率。互现信息体现了汉字之间结合关系的紧密程度。当紧密程度高于某一个阈值时,便可认为此字组可能构成了一个词。这种方法只需对语料中的字组频度进行统计,不需要切分词典,因而又叫做无词典分词法或统计取词方法。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会经常抽出一些共现频度高、但并不是词的常用字组,例如“这一”、“之一”、“有的”、“我的”、“许多的”等,并且对常用词的识别精度差,时空开销大。实际应用的统计分词系统都要使用一部基本的分词词典(常用词词典)进行串匹配分词,同时使用统计方法识别一些新的词,即将串频统计和串匹配结合起来,既发挥匹配分词切分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又利用了无词典分词结合上下文识别生词、自动消除歧义的优点。
  到底哪种分词算法的准确度更高,目前并无定论。对于任何一个成熟的分词系统来说,不可能单独依靠某一种算法来实现,都需要综合不同的算法。笔者了解,海量科技的分词算法就采用“复方分词法”,所谓复方,相当于用中药中的复方概念,即用不同的药才综合起来去医治疾病,同样,对于中文词的识别,需要多种算法来处理不同的问题。
  分词中的难题
  有了成熟的分词算法,是否就能容易的解决中文分词的问题呢?事实远非如此。中文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言,让计算机理解中文语言更是困难。在中文分词过程中,有两大难题一直没有完全突破。
  1、歧义识别
  歧义是指同样的一句话,可能有两种或者更多的切分方法。例如:表面的,因为“表面”和“面的”都是词,那么这个短语就可以分成“表面 的”和“表 面的”。这种称为交叉歧义。像这种交叉歧义十分常见,前面举的“和服”的例子,其实就是因为交叉歧义引起的错误。“化妆和服装”可以分成“化妆 和 服装”或者“化妆 和服 装”。由于没有人的知识去理解,计算机很难知道到底哪个方案正确。
  交叉歧义相对组合歧义来说是还算比较容易处理,组合歧义就必需根据整个句子来判断了。例如,在句子“这个门把手坏了”中,“把手”是个词,但在句子“请把手拿开”中,“把手”就不是一个词;在句子“将军任命了一名中将”中,“中将”是个词,但在句子“产量三年中将增长两倍”中,“中将”就不再是词。这些词计算机又如何去识别?
  如果交叉歧义和组合歧义计算机都能解决的话,在歧义中还有一个难题,是真歧义。真歧义意思是给出一句话,由人去判断也不知道哪个应该是词,哪个应该不是词。例如:“乒乓球拍卖完了”,可以切分成“乒乓 球拍 卖 完 了”、也可切分成“乒乓球 拍卖 完 了”,如果没有上下文其他的句子,恐怕谁也不知道“拍卖”在这里算不算一个词。
  2、新词识别
  新词,专业术语称为未登录词。也就是那些在字典中都没有收录过,但又确实能称为词的那些词。最典型的是人名,人可以很容易理解句子“王军虎去广州了”中,“王军虎”是个词,因为是一个人的名字,但要是让计算机去识别就困难了。如果把“王军虎”做为一个词收录到字典中去,全世界有那么多名字,而且每时每刻都有新增的人名,收录这些人名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即使这项工作可以完成,还是会存在问题,例如:在句子“王军虎头虎脑的”中,“王军虎”还能不能算词?
  新词中除了人名以外,还有机构名、地名、产品名、商标名、简称、省略语等都是很难处理的问题,而且这些又正好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词,因此对于搜索引擎来说,分词系统中的新词识别十分重要。目前新词识别准确率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分词系统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文分词的应用
  目前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中文处理技术比西文处理技术要落后很大一段距离,许多西文的处理方法中文不能直接采用,就是因为中文必需有分词这道工序。中文分词是其他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搜索引擎只是中文分词的一个应用。其他的比如机器翻译(MT)、语音合成、自动分类、自动摘要、自动校对等等,都需要用到分词。因为中文需要分词,可能会影响一些研究,但同时也为一些企业带来机会,因为国外的计算机处理技术要想进入中国市场,首先也是要解决中文分词问题。在中文研究方面,相比外国人来说,中国人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分词准确性对搜索引擎来说十分重要,但如果分词速度太慢,即使准确性再高,对于搜索引擎来说也是不可用的,因为搜索引擎需要处理数以亿计的网页,如果分词耗用的时间过长,会严重影响搜索引擎内容更新的速度。因此对于搜索引擎来说,分词的准确性和速度,二者都需要达到很高的要求。目前研究中文分词的大多是科研院校,清华、北大、中科院、北京语言学院、东北大学、IBM研究院、微软中国研究院等都有自己的研究队伍,而真正专业研究中文分词的商业公司除了海量科技以外,几乎没有了。科研院校研究的技术,大部分不能很快产品化,而一个专业公司的力量毕竟有限,看来中文分词技术要想更好的服务于更多的产品,还有很长一段路。
  作者:Winter

http://blog.pcstars.tk/2006/02/blog-post_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