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篇名为《“80后”通病》的帖子,据说因为准确地概括了“80后”的症状而引起了“80后”的强烈共鸣.我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个“通病”:“不问问 题,相信百度和谷歌的权威,多数人喜欢用搜索引擎思考,将搜索引擎作为自己的智囊.” 对此“通病”,《中国青年报》的具体描述是:“从早上一睁眼开始,去 哪儿吃早饭,坐哪路车,文案怎么写,作业怎么做,下班放学之后去哪K歌,明星们的八卦,哪个牌子的化妆品更适合自己,身体突然出现的小毛病,电影里的小细 节,甚至是回家途中偶然遇到的那只猫的品种都成了内心永远比外在火热的 ’80后’搜索的对象.”
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大家都在搜索引擎前发呆,唯独“80后”生了病,而且还“通”了?
在此,有必要先说说我对时间的理解.为什么世间多说“处女地”,而不说“处女时”?在我看来,实际情形或许恰恰相反.因为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唯一的, 每个人都只能占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因为时间永远新鲜又转瞬即逝.与每分每秒都为生命保持童贞的时间相比,空间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成了“人尽可夫”的 古战场.遗憾的是,那些雄心勃勃的帝王可以占领天底下的良田沃土,却不可能通过杀人无数而万寿无疆.
然而,尽管我相信时间比空间更真 实,对人生更有意义,承认时间是我们现在也是最后的栖身之所,但我还是很不喜欢看到有人用“80后”或“90后 ”这样的词语来概括一代人的品质.如果人被当作某个年代的产品,并用这个年代标刻他们的人生,贴上标签,分出级别,那这个世界岂不真的进入赫胥黎与扎米亚 京笔下的乌托邦了?众所周知,在那个美好得令人发抖的世界里,生命没有任何意义,除了编号.
如上所述,对这种全称式的标签描述,我有 一种近乎本能的反感.严格说,我也不认为这种“搜索生活”是一种病.从信息获取的方式来看,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一种求知方式的变革.在上世 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们之所以无节制地赞美刚刚进入大众生活的互联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联网开启了一场关于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一场由“推”(push) 到“拉”(pull)的历史性转变.从此,我们开始告别野蛮的“推时代”,不必时刻为那点可怜的信息傻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在心里撑起雨伞,一边逆来顺受地 接受各种广告与宣传的猛烈灌溉.
如何理解“百度和谷歌的权威”?显然,和过去“打天下”打出权威相比,“搜天下”的背后却是“权威社 会化”.人们对百度与谷歌等搜索引擎的使用与推崇,恰恰构成了对传统权威模式的一种反叛.网络时代的任何知识说到底都只是一种可以被修正的信息,而搜索引 擎所提供的亦不过一个便于寻找信息的信息平台或者市场.至于其中内容,哪些更权威更真实,哪些更实用更有益,则完全取决于搜索者自己的比较与判断.所以 说,怕只怕百度、谷歌有“通病”,怕只怕人们在所有搜索引擎里找不到有用的信息,或者只能找到“一面理”标准信息,而无其它能起“匡正”与交叉验证作用的 信息.从这方面说,“搜生活”如果有病,那不是因为搜,而是因为搜不着.只要搜索引擎是健康的,使用搜索引擎寻求知识的人也是不容易有病的.
谈到互联网上的诸种“答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冷冰冰的技术,却忽略了屏幕之外生活着一群群活生生的、会思考的人.我一直相信互联网是今日世界最好的大 学,十几年前,尤其是“视窗95”推出后我们似乎更能体会“每个网民都是同窗”的意味,大家可以借助网络便捷地交流与学习.时至今日,我同样相信,每个网 民也都是潜在的老师或权威,因为他随时有可能为他人提供有益的或者可被称为“答案”的信息.
众所周知,在知识极度贫困的年代,权威是 稀有动物,答案也是标准像.而现在,伴随着社会的开放,生活与思想的多元化,人们搜到的和需要的答案也是各式各样.在这个有些东西十年未改,有些东西又一 日千里的时代,我想任何一家雄视天下的搜索引擎,也不敢说自己是可以代人思考的权威,或自封为“权威界的头牌”吧.
(作者熊培云 系资深评论员)